聖母聖心會之友會參訪東海大學─宗教交流記實
余 憬 松
引言
聖母聖心會之友會是一個協助聖母聖心會在台灣的工作和使命的非營利志工團體,成立於民國97年,由吳偉立神父擔任指導神師,102年吳神父回到比利時過安息年,目前由林瑞德神父擔任指導神師。本會秉持聖母聖心會傳教的精神,服務教區,學校及社會福利工作,設有五個志願服務小組:牧靈福傳組,社會關懷組,宗教交流組,中國與蒙古使命小組,募款小組。現階段以前三小組之工作為主;其任務分別為:﹝一﹞牧靈福傳小組:e化教義函授四十冊的書本,做成CD,並透過真理電台遠播到世界華人地區。目前也正在錄製停刊多年的「加油卡」成為「心靈加油卡」,將透過手機傳到人們的心田。﹝二﹞社會關懷組:關懷弱勢,訪問平安居,為國際人權正義和平寫申援信,為正義發聲。﹝三﹞宗教交流小組:和不同的宗教團體交流,如創價學會,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靈修交流。
今年5月21日在林山太顧問的安排交涉之下,宗教交流小組終於成行。 滿滿的主愛伴著我們開啟這一趟參訪活動,東海大學校牧李貽峻牧熱誠迎接並致詞詳盡說明教會所扮演的角色及與學校所有成員的互動。摘錄其重點如下:
1. 東海大學目前學生18,000人左右,教職員1,000人左右,1955年基督教聯合董事會創校,有14點辦學理念:宗旨在透過知識認識上帝,加強教育與社會文化融合,教育是一種生活,學生都住校,約20年後,董事會資金漸少,學校為生存多收學生。由8,000人增加到今天的18,000人,早年一半學生是基督徒,現在教職員約五分之一是基督徒約200人,學生是3%約500人左右。
2. 天主教有天主教的憲法,基督教則沒有,各宗派各自規定,要維持傳統較難,會隨校長做法改變,找回傳統是最近的工作。東海大學的特色像是古老貴族紳士,只是有點沒落;雖然衣服有點舊,但氣質韻味還在。為了要重新落實發揚基督精神,我們從教學及非教學的角度試圖用新語言讓更多人認識上帝。
3. 東海大學不是教會而是學校單位,是全校的教職員生而不是只有基督徒;過去注重團契工作,現在重點在全校教職員生,讓他們認識我們,每年新生入學四天活動,3,000名新生營隊活動,分成200多個組,課程安排扣著東海大學的精神,讓他們知道學校愛他們,關心他們。
4. 每一年新生營最後一天晚上,在路思義教堂草坪,所有學生參加晚會,不是唱歌、跳舞、啦啦隊,而是像教會辦的晚會,非常感人,所有新生在一個禮拜內就歸屬這個學校。整個學期下來,我們和學生之間也建立起美好的關係,例如每年聖誕節有三個禮拜「點燈」,會有人不完全同意,我們就找同學設計,讓老師學生都參與,如此就不是校牧室的事,而是教育的一部分。 畢業典禮將到了,我們在教堂連續辦30場各系畢業典禮,與各系班討論如何舉辦,一天4-6場,早上10點到晚上8、9點,讓學生知道,學校要給學生的東西是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學生畢業後工作的成敗不必然是學生階段的改變,或有否信主,而是在這個階段所受的潛移默化結果,使其在若干年後漸漸有所改變,這改變和學生階段往往很有關係。回想當年在輔大唸書時,學校中無形的信仰,看到神父修女在校園內走來走去,雖然不認識他們,但有一種安定的力量,知道有上帝的同在。
5. 過去校內的老師不願傳福音,都依靠校牧室傳福音,求主不要讓我們太安逸,而讓我們遇到一些挑戰,讓我們繼續忠心,基本上,學校﹝包括基督教大學﹞都需要很多智慧。以上與大家分享,大家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經驗,或有更好的想法,請提出問題一起探討。
隨後,來訪人員紛紛提出問題:
1. 馬世光神父問:與學校對面天主堂有何交流?
李牧師答:學校信仰問卷調查後,會介紹天主教徒過去。復活節有泰澤祈禱(合一基督教與天主教兩教共融),每月初一、十五舉辦。東海大學牧靈目標是開啓學生靈性的教育,體會上帝的旨意是什麼,而不是純粹為了宗教教育。基督教派別很多,要合一共融比天主教困難,天主教的教育給學生一生受用,例如曉明女中,學校傳福音兼顧與社會結合,不只在學校範圍內。
2. 馬麗文問:有否泰澤祈禱活動錄影帶?
李牧師答:全世界儀式都一樣。天主教可能加強教理,每年一次與靜宜輪流主辦聯合祈禱會
3. 李玉京分享:小學時的生活經驗,學校即以誠實與信任教育學生。
4. 劉漱群問:經費來源
李牧師答:1) 學校提供需要經費的十分之一。2)教會提供一半以上,約幾百萬。3) 校牧募款,校友及附近教會奉獻。4 )一年經費約400多萬。5) 教堂使用率,週日三台禮拜共計六七百人,一半教職員生,一半社區居民。
5. 金醫師問:為何三、四年級生最愛東海大學建築系?
李牧師答:建築系最有名,有貝聿銘名師作品在學校,設計學校建物都考慮到自然空間。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師具名貝聿銘,其實是兩個學生陳其寬、張肇康實際設計的。
6. 林神父問:有默禱時間嗎?
李牧師答:有自由默禱時間,開放路思義教堂早上2小時、晚上2小時,供靜靜祈禱。
7. 馬靜枝問:學生在校領洗,畢業後歸哪一堂口?
李牧師答:替學生找到原住地方的堂口,但只建議而不規定。教會都承認其領洗,至於做禮拜與望彌撒之區別的解釋,只承認其有差別,不排斥,實際上相同比不同多,不去刻意處理不同處。
在熱烈的交流後,林神父代表CICM送書(CICM在中國傳教的歷史)給李牧師 並合照留念,接著大家移步到遠近馳名的路思義教堂外拍團體照。李牧師介紹教堂內設計的巧思。教堂是1963年完成,沒牆壁,沒天花板,只有屋頂,融合東西方建築風格,座位可容納600多人。設計與大自然結合,坐西向東,但沒特別為晚上集會用途,所以燈光較暗,而白天因屋頂採透明方式,所以不論上下午太陽都會曬進來。為了躲太陽就必須換位置。教堂的意義在透過信心得真理;透過行為彰顯真理。教堂用途不只為教會,也為結合社區用途。
匆匆已近中午十二點,幫忙我們這次交流活動的理學院院長林良恭博士﹝林山太顧問之堂弟﹞現身打招呼,聖母聖心會之友會余會長向李牧師和林院長致謝詞,並認同李牧師所說教育包括靈修。在教堂內由林神父帶領祈禱,團體誦唸天主經,金醫師也彈吉他帶領大家唱「哈肋路亞」聖歌,發揮畫龍點睛作用。步出教堂,承蒙林院長熱誠招待大家在校內的IBA餐廳享用豐盛美味的午餐,餐後由理學院的助教鄭小姐導遊文理大道,半途有2000年埋在地下的「時光膠囊」,預計2050年開封學校文物,上面標示校訓「求真、篤信、力行」﹝Deeds,Faith,Truth﹞,走到牧場福利社,鄭小姐代理林院長招待我們免費品嚐東海牧場生產的鮮牛奶,優酪乳和冰棒。
在返回台北的遊覽車上,林神父針對「應保持教會合一」朗讀「厄弗所書第四章1-7節」:所以我這在主內為囚犯的懇求你們, 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 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 在愛德中彼此擔待, 盡力以和平的聯繫, 保持心神的合一, 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 正如你們蒙召, 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 一個信德,一個洗禮; 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 他超越眾人, 貫通眾人, 且在眾人之內。但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卻是按照基督賜恩的尺度。
林神父並且帶領大家唱聖歌《因相愛》及《天主住在我心中》, 也吹笛子分享聖歌”God All Nature Sings Thy Glory”。晚上 7:30 大家平安回到台北,完成一次意義重大的宗教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