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反省-如何理解
靜定(stillness)?]
您如何理解「安定【或靜定】(Stillness)」一詞?您將它與平衡、平均、均衡、秩序、寧靜聯繫在一起,還是與無為、停滯、後退和被動相關聯?安定是動態還是靜態的?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目標,還是應該盡快擺脫的狀態?作為默禱者,我們可能會說,「視情況而定」,因為默禱者喜歡尋求平衡之道,盡可能兩全其美。也許對這詞的理解確取決於語境,但也可能(仍然)存在對這個概念的偏好或反對。在這種偏好的背後,可能潛伏著對安定的恐懼或渴望。若您過度活躍,安定似乎很有吸引力。若您感到無聊,閒散和與世隔絕的寧靜是你最不想要的。甚至在如此無害的一個詞語(指「安定」)的內涵上,兩極分化的看法也會導致衝突感,這種衝突感通常基於「若我沒有得到一切,我可能一無所有」的感覺。所以,那個與我意見相左的人,他似乎站在河的對岸,水流比想像得要快,且沒有橋梁渡河。這人甚至是我的敵人,因此他不具有如我一般存在的權利。這是一種潛在的缺陷感:「甚至是我認為我擁有的東西都可能會被拿走」——這種感覺變得很強烈。美國的親特朗普派和反特朗普派、英國的留歐派和脫歐派,都產生了深刻的分裂和不團結感。重建對話和信任的精神將是兩國社會今後多年的艱苦工作。世上何處不充滿這種感受?分裂打破了公民社會的平衡,而「安定」——平息派系紛爭和相互排斥,至少有某種吸引力。問題是如何行動?「視情況而定」的方法並不足夠。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兩者「都」且「和諧」。要實現動態的安定與和諧的活躍相融合,最實際的方法就是 #為默觀生活自願奉獻時間。由於人類的天性傾向於過度活躍(身體上、經濟上或精神上),正如瑪利亞和瑪爾大的故事所顯示的那樣,面臨的挑戰是保護安定和寧靜的元素;並將其作為人類福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以欣賞。耶穌的一生,是人類應當如何生活的例證,包括獨處和安靜的時期,以及外出活動繁忙的時期。安定是美好生活中固有的部分。與祈禱和守齋一起,行公義也觸及到安定的核心所在。這三件事都幫助我們善度四旬期。它關乎保持平衡,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總是得來不易且難以持久。本篤會士文之光神父–文之光神父(Dom Laurence Freeman, O.S.B.)是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的總神師,屬本篤會橄欖山會。(內容取自微信WCCMCN默禱公眾號)–#靜下來你會找到天主#成為世界的朝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