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反省-接受自己的限度]
巴里·懷特博士(Dr Barry White)從今年一月開始,每逢星期二於網上舉行(Bonnevaux)健康研討會。懷特博士對健康深入且全面的瞭解吸引了大批參加者。毫無疑問,人們對在這次疫情所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感到焦慮和好奇。在懷特博士的觀點中,默禱是健康促進的核心典範,統整了各個方面,例如之後會探討的睡眠、運動、飲食和疼痛等。 關於這個主題,懷特博士的觀點在這些年來一直在發展,現在我們也因而獲益良多。有些人對一個主題的思考從一個枝幹跳到另一枝幹,卻始終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但博士持續越來越深入的探究,從根部展示出整個樹狀的知識體系。這次,我特別被博士對若望·邁恩(John Main)觀點的洞察所打動。他指出,若人們要超越自己的局限,就必須首先接受自己的限制。懷特博士把這個觀點應用到我們的個人健康上 —— 有時我們必須接受自己身體、心靈、性格的軟弱,甚至對於死亡,我們並不能抵抗。然而,因為接受了自己的限制,我們反而神奇地發現新的治癒的來源與方式,並隨之對痛苦的意義有獨特的洞察。 我們最好是通過經驗來學習這些東西。這能內化我們的知識,讓我們不會輕易忘記它。不僅是比較大的事件,就算是瑣碎煩人的事情也是如此,正如每當我說話時就會不斷要重新連接的網路。在我說話之前,那網路一直都很穩定;但當我說話時,螢幕上就會閃著不祥的警告,「網路不穩定」的訊息就像從雲端中心的黑洞里逃了出來。每次我抱著樂觀的希望時,網路就會突然斷線,我的說話就會蒸發得無影無蹤,而我不得不等待著,看看它能否重新啓動、何時再次連接上(它最後做到了)。我內心並沒有太多的起伏,否則我會把我的筆記型電腦扔在地上。但在第十次連線中斷後, 第四個聖神果效 (耐心) 已很難找到了。那時我意識到,除了接受那被施加的限制(不曉得有沒有人要問責),並沒有什麼其他可做的。我很快就明白到,我必須在語音和視訊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 寧願被聽到,而不是被看到。那伴隨著挫敗感和不耐煩的掙扎終於吿一段落。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告訴我,他花了很長時間都未能找到他心中困惑的原因,但默禱教會了他,要他與那些摸索一起生活著。他確信有一天會找到它,且未必如他想像中的那樣出現。如果我們只把四旬期當作方法,更加努力去增強意志及成功地找到人生意義,我們將會白白浪費了它。正如我們在研討會上探索對健康的理解一樣,四旬期的默禱需要是一個核心的、定期的默禱操練。這使我們更容易吸收所學到的。我們瞭解到,用自我意志跟自己的限制對抗,只會放大自我。只有用真正的自愛去接受自己的限制,方可把這些不足轉化成為超越自我的橋梁,超越未來誤解的朋友。本篤會士文之光神父–文之光神父(Dom Laurence Freeman, O.S.B.)是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的總神師,屬本篤會橄欖山會。圖為遠眺美麗谷隱修院。–(內容修改自微信WCCMCN默禱公眾號)
